在历史中,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大唐盛世的景象便一去不复返了。而在此次战乱中,也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像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但是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呢?
(资料图)
在小编看来,郭子仪是一个纯粹的唐朝人,而李光弼则更像一个现代人,一个被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渗透的现代精英。两人因为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他们人生结局的差异。
郭子仪的所作所为,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
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李隆基从母亲坟前征召,带领朔方军征战山西,并连续取得胜利。之后从山西入河北,与史思明等人率领的叛军反复征战,数次大胜,尤其是常山郡嘉山大破史思明叛军,取得了安史之乱平叛战局的一个战略性胜利。一纸征召之下,郭子仪带领李光弼等人放弃河北战局带领五万步骑开赴灵武与唐肃宗会和,这已经是郭子仪所能掌握的大部分兵力了。灵武是唐朝朔方军节度使驻地,其他各地兵马已经向灵武集结,从沦陷区逃出的大批官吏也都围绕在新皇周围,应该是自保有余。
七月唐肃宗继位,八月份郭子仪就赶到灵武,毫不迟疑,不顾一切。郭子仪先消灭了阿史那从礼的突袭部队,又挡住了长安方向进攻的叛军,成了唐肃宗的唯一依靠;这时,郭子仪又被任命负责潼关方向,切断叛军长安洛阳之间联系。郭子仪放弃了陪伴唐肃宗立功的大好机会前往潼关,并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再一次把郭子仪从潼关调回了灵武,率领一批新兵弱卒仓促与叛军最精锐的主力决战。于是,郭子仪迎来了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在长安清渠大败于叛军,并丢失大量粮草辎重。
而潼关在安庆绪反扑下失守,叛军长安、洛阳之间通道再次被打通;郭子仪承担了清渠战败的责任,被唐肃宗降级使用。这一停顿就是一年之久,唐肃宗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大节度使二十万大军共同进剿安庆绪,却不安排总司令,九大节度使一样大,只有宦官鱼朝恩作为总监军。这个仗就很难打了,缺乏统一指挥,粮草物资不足,鱼朝恩还不懂装懂胡乱指挥,围困安庆绪几个月后,九节度使大军被史思明援军击溃,洛阳再次失守;郭子仪又一次承担了战败的责任,基本被闲置。
为什么安史之乱李光弼战功第一,郭子仪只能排第二,小编认为原因就在于此,郭子仪只打了半场平叛战争。这个过程中郭子仪不是没有怨言,曾经把从玄宗、肃宗、代宗三任皇帝期间的奏章、诏书都整理给唐代宗,以表示对国家安危、平叛战局的关心。等到安史之乱平,又来了吐蕃入侵,唐代宗被迫起用郭子仪,已经年近七十的郭子仪先是虚张声势吓走了占领长安的吐蕃,又单枪匹马闯入回纥大营说服回纥从敌军变成友军,并共同大败吐蕃。之后的十余年郭子仪一直镇守西北,多次抵挡住了吐蕃的入侵,几乎一直到去世。
在小编看来,对于皇帝错误的军事指挥,郭子仪无条件服从;对于皇帝错误的战略部署,郭子仪不顾个人名声接受;对于战败的责任,郭子仪不加争辩的承担;对于皇帝闲置他的命令,郭子仪无保留接受;对于皇帝重新启用他,郭子仪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去工作。至于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入敌营,只是郭子仪传奇人生的一个小小的点缀。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郭子仪可以称得上宠辱不惊。这样的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哪里都能独当一面,皇帝有什么理由去针对、去迫害?
李光弼的所作所为,似乎是个穿越者的思维方式。
现代人,就是被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左右的思维方式。李光弼最初在郭子仪部下,随郭子仪收复山西,战于河北,并一起赶赴灵武。之后开始独当一面,先负责山西防御,在太原保卫战中大胜;九节度攻相州他也参加,唐军失败后镇守洛阳黄河对岸的河阳,并在河阳保卫战中大胜史思明;之后被调到平叛战局的南方,负责江淮地区攻略,收复了整个江淮。
单纯从战功角度,李光弼单独负责的太原、河阳、江淮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基本上打满了全场,战功第一毫无疑问。但安史之乱后的李光弼就变了一个人,唐代宗连续三次征召,他都没有服从。第一次是吐蕃入长安命他率部解围,第二次是命他负责镇守洛阳,第三次是让他去长安述职。这时的李光弼,就只想着留在江淮徐州自己的大本营,由自己亲信的军队保护着,再也不想为大唐王朝的安危多付出一点了。这就是藩镇,无论是主动成为藩镇还是被动成为藩镇。
从统治者或者皇帝的角度考虑,忠诚是第一位的。而现代人的思维往往要先分对错,先看是不是有足够的好处。这时的李光弼已经成为大唐的异类,已经违背了他一生的忠诚、正直的信条,甚至他的部下、从安史叛军投降过来的将领都对他表示了不满。而李光弼纠结在这种思想矛盾当中,他内心知道该像郭子仪一样去做,但又不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到皇帝手中。于是,李光弼郁郁而终。
李光弼虽有不服从皇帝命令的行为,但并未谋反,所以死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谥号武穆。这是武将里第二好的谥号了,而郭子仪是最好的谥号忠武。李光弼是有文化、有思想,是文武全才的优秀将领,军纪森严、赏罚分明。曾著有多卷兵法,并培养出来大批将领,在军事理论方面成就很高。但正因为此,思想上的负担才会压垮了他,反而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纯粹粗人才不会把背叛当作多大的事情,有好处就忠诚,没好处就叛变,无思者无忧。
所以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样是盛唐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但思维方式和思想格局的差别,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结局。郭子仪未必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但他比李光弼看得更加透彻,思维更有深度,这才得到了千古传颂的完美结局。用现代的话来说,郭子仪做到了顺利起飞,并平安着陆。而李光弼,飞得挺高,落地却不稳。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哟。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