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市校椅镇龙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健康义诊活动。横州市校椅镇供图
横州市江滨公园里一派宜人自在的景象。横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穿行在横州市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驻足街头,车水马龙,文明通行;流连村委(社区),邻里和睦互助友善,“红马甲”分外耀眼……一幅幅文明画卷,在郁江之畔徐徐展开。
近年来,横州市自觉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全局,全市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十大提升行动”,构建长效机制、细化有效举措、组织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动,绘好一幅“路线图”
6月27日,横州市召开2023年横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高位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横州市始终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顶层设计、精准发力、创新长效上开足马力,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多次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专题调度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四家班子领导深入网格责任区开展创城工作督导,对社区(小区)、学校、车站、农贸市场、医院等及周边环境进行督导,明确整改方向;发动文明委成员单位同向发力,主动认领责任,制定整改措施,集中力量开展创城整改工作,确保反馈问题整改落地见效……全市上下联动,形成了顶格协调、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新格局,进一步坚定了“干就干好、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
此外,对标对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横州市制订出台《横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格化长效常态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健全党建带创建、督查监督、全域创建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层层分解指标、逐级压实责任、市乡村联动,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做法,切实打通了基层治理“末梢神经”。并坚持把创城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绩效综合考评体系,推动创建工作一盘棋布局,一竿子到底,一体化推进,从城区向乡村拓展、从局部向全域覆盖。
志愿服务,形成一股“向心力”
在公园广场,志愿者认真捡拾垃圾;在高峰期的交通路口,志愿者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在敬老院,志愿者为老人送去温暖……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遵守文明、践行文明、倡导文明新风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精神追求,“文明”逐渐成为横州市一抹亮丽的底色。
近年来,横州市以文明实践为载体,志愿服务为抓手,唤醒群众的社会参与热情,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变成群众支持、群众参与的全民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创共建的强大合力,共同建设新时代美好新城。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横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每月常态性开展环境整治、敬老助残、交通劝导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等问题,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受益者”。
截至目前,横州市在广西志愿服务平台“桂志愿”系统注册志愿队伍527个,志愿者注册超过19.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1.31%;全市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932多场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超过3万件,掀起了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温暖力量
为民靠民,架起一座“连心桥”
“经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小区周边面貌焕然一新,住在这里舒心多了……”近日,住在横州市横州镇柳明社区柳明新城小区的班大爷说起创城新变化,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持续解决城市顽疾,补齐治理短板的过程。横州市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率,让创建成为一座“连心桥”。
原来密布头顶的“飞线”“蜘蛛网”不见了,破损路面及时被硬化,楼道内粉刷一新,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横州市以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为出发点,坚持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动态抓好“五乱”治理,精细做好城区主次干道、商业大街、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严查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行为,让城市环境更“高颜值”、城市形象更“好气质”。
2022年以来,累计对10条主(次)干道、6条商业大街和37个住宅小区开展“蜘蛛网”专项整治,处罚市容案件34件,清理占道流动摊点1500多处。坚持以创城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大胆探索农贸市场超市化升级改造、背街小巷环境风貌升级,持续完善商圈、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市政道路、城市排水等城市设施管养维护,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治理更精细、基础设施更便利。年内,重新对机动车车位、非机动车车位、人行横道、道路标线共7700多平方米;修补市政道路面积78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2000平方米,维修及铺设街透水砖500平方米,更换雨水篦子、井盖水泥40多个。(刘再东 苏寒梅)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