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莫让稀有金属卡住可再生能源“脖子” 天天速看

时间:2023-06-12 15:11:18     来源:中国能源报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我国能源系统向清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稀有金属作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装备的核心原料,在新能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锗、碲、铟、镓、锰等是太阳能光伏和聚光太阳能技术的关键超导材料;钕、镝、镨等是风力发电机的磁性原料;镍、钴、锂等则是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目前,稀有金属已成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基础要素和战略性资源。确保相关矿产的供应安全,解除“稀有金属的紧箍咒”,成为保障我国中长期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对相关稀有金属的需求

将呈爆发式增长


(资料图)

我国是稀有金属供应大国和消费大国,拥有主导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地位。根据相关统计,2021年,我国向全球供应了97.67%的镓、47.83%的锗(金属产量)、57.6%的铟、83%的钨、65%的碲和67.4%的钒,涵盖了大部分低碳与新能源技术所需的稀有金属。此外,凭借庞大的资源储备和先进的冶炼加工能力,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中心。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风机、电池与电动汽车的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和存量国。同时,随着“双碳”目标实现进程的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入发展快车道,我国对相关稀有金属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50年,仅光伏产业的需求量就将增至2000年的20—137倍,风力发电的需求量更是将达到230—312倍。

部分矿产资源

存在随时断供的风险

首先,部分矿产资源在我国储量贫乏且分布较为分散,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存在随时断供的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钴、锂、镍等稀有金属资源的储量分布较为集中。以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料钴为例,其主要分布于刚果和澳大利亚,占世界储量的49%和16.8%。我国钴储量仅有80万吨,不足世界的1%,且钴矿产地分散于24个省的150余处。我国约有84%—99%的镍、钴、锂及锰资源依赖进口,极易受到地缘政治风险和大国经济博弈等外部因素冲击,进而加剧我国稀有金属供应链被阻断的风险。

同时,一些矿产仍存在找矿效率不高、资源回收率低下的问题。许多稀有金属是共、伴生矿产,元素组合复杂,选冶难度大,且中低端产品过剩,低水平竞争现象严重。

其次,部分稀有金属价格持续上涨,我国在相关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

目前,海外锂矿、钴矿、镍矿资源被头部跨国矿业集团所垄断的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钴矿产量中,嘉能可、欧亚资源等头部跨国矿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40%。我国承担了高溢价,且难以形成稳定的供应价格,这就容易导致下游市场产品出现供应长期紧缺的问题。

再次,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居民健康和行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缺乏国际公认的稀有金属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及其成本评估历史数据和技术检验方法,我国所承担的环境损失和生态风险亟需引起重视。

三措并举

提升稀有金属供应安全

面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保障相关稀有金属供应安全:

一要充分认识稀有金属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依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与矿产资源战略布局,摸清自身稀有金属需求量、国内储量、循环回收潜力等方面的家底,完善数据统计工作。同时,建立稀有金属供应风险监测、预测、预警机制以及稀有金属资源保障长效机制,及时开展稀有金属供应风险动态评估和模拟平台建设工作。建设关键资源战略储备体系,量化战略储备对象和需求,强化对稀有金属的管控能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稀有金属供应造成的潜在影响。

二是在近中期内加快稀有金属矿产布局,重视国际合作,打造全球产业链。一方面,可通过构建国际产业联盟、资源贸易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稀有金属和能源供应机制,防范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我国在资源、技术和产业上的天然优势,积极参与并主导可再生能源和稀有金属的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同时,应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通过并购、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取境外权益矿产资源,增强海外原料获取能力。此外,还应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全球产业链。

三是从长远期来看,要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首先,强化对稀有金属溯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监测工作,尤其要识别资源流失途径,提升稀有金属的资源利用率。其次,加大稀有金属探矿、高效冶金、清洁生产、循环回收、高效利用及减量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并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再次,深化可再生能源和稀有金属之间的关联研究和协同管理工作,构建稀有金属生产过程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研判稀有金属对发展低碳技术的支撑和限制作用。最后,还要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强化对战略资源的掌控度,统筹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化经济优势,尽快提高可再生能源战略资源方面的竞争力。

(作者均供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标签:

推荐文章